“全国每年能通过同声传译资格考试的人,平均不超过两个。”昨天,在沪出席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向记者感叹,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匹配的是目前国内极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而公众对于翻译职业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懂外语”的层面上。
人才的奇缺也使同声传译的薪资水涨船高,目前4000至5000元/小时的报价仅仅是一般商务同声传译的行情,而涉及高科、医疗、法律、外交等专业的同声传译人才更是天价难求。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指出,中国专业翻译人才的缺乏归咎于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和人才的选拔上,“一名好的翻译不是表现在语言功底上,而是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的储备量。”
翻译对文化功底要求高
作为中国翻译界的权威,黄友义谈到公众对于翻译职业的误解很有感慨: “至今很多人都以为只要懂外语就能当翻译,而忽略它对文化底蕴的要求。”他表示,尤其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对不同文化了解和融合的功底就起了决定性作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A:Wanttohaveadrink? (想喝杯酒吗?)B:Whynot!我看到很多应试者就把B的话直译成 ‘为什么不呢?’,尽管语意正确,但在文学翻译中显然这是不合格的,如果改成 ‘有喝白不喝!’是不是就很中国爷们儿了?”
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毕德先生则指出,相比文学翻译的 “宽松度”,技术翻译则对从业人员是一个极为苛刻的考验, “它不允许有任何的偏差。”比如,像高科、医疗、法律、外交等专业事关国家利益、企业存亡、个人安危,面对大量的专业术语,同声传译者要在瞬息之间做出正确的反应绝对是无法单靠语言功底就能实现的。
国内翻译人才参差不齐
花了整整六年时间,说服了国际译联将世界翻译大会首次移师亚洲城市举行的黄友义表示,“这是中国翻译界走向专业化的一个契机。”据统计显示,自2003年设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考试以来,共有6.5万人报名,但最终通过考试的却只有1.1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初中级水平,显然无法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黄友义透露,即便是能获得资格认可的少数高级翻译人才,他们也大多集中在高校、政府或涉外机构,在市面上很少 “流通”。另外,目前国家对从事翻译岗位的人员还未出台像会计师、律师那样明确的规范标准,造成了整体水准参差不齐,薪资水平相差较大。而在此情况下,更不用谈专业化分工, “往往一个翻译包打天下,什么活都敢接,但却样样都做不好。”黄友义指出许多公司在涉外商务谈判时,不看翻译的专业背景,导致出现双方词不达意而蒙受损失。
专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自称前来取经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郭晓勇表示,世译大会移师上海也是给国内翻译界一个信号——专业化的脚步更近了。他透露,目前主管翻译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职称评定的中国外文局和中国译协,已陆续在出台新的考评政策以规范行业。“以往职称只需要专家委员会评定,但现在必须先经过统一考试之后,再根据个人业绩进行评定。”
另外,对于向社会提供翻译服务的企业也将纳入到资格认证的行列,保证个人有职业资质,企业有行业资质,双管齐下规范国内的翻译行业。
(摘自:sina.com)
Copyright @ 2005-2020 南京同传翻译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