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
巴黎释意学派翻译理论将口译的工作程序分解为三个步骤,并分别描述为:1)在原语语音符号的接收过程中,启动语言外知识,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建立原语语篇层次的意义;2)丢开原语措辞,即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记忆原语所表达的信息;3) 以目的语为载体,对原语信息进行编码,并发布 译语。(鲍刚,1998:201 —228)
交传时口译的各个程序呈“历时性”线状展开,译员的译语发布永远是在原语讲话的片断或全文结束之后,译员工作时所享有的时差相对于同声传译译员能支配的时间差要宽裕得多,而且幅度变化不大。这就使得交传译员更容易启动认识知识,克服原语词汇和句式的束缚(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理解原语发言的篇章意义;同时这也便于译员在口译笔记的帮助下,借助短时记忆力记忆原语信息,为即将到来的译语发布提供方向标示和记忆线索。
同声传译时,口译各程序间相互叠加,具有“共时性”特点,即:讲话人的原语信息发布与译员对原语信息的接收、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译语产出等口译各程序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发言人不断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译员也“如影随形”、 “亦步亦趋”地将刚刚听到的原语信息源源不断地传译给目的语听众。这时,译员毋须象交传译员那样去努力记忆和摘 记原语发言的内容;同时,由于时滞被压缩或消失,译员对原 语的接收、理解、记忆和译语的组织、整理、发布与监听、修正过程都被最大限度地压缩了,译员无法等到发言人完成一段讲话、阐明其观点后再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信息有条不紊地组织发布译语。一般情况下,同声传译译员的译语发布稍稍落后于原语讲话,但是译员不可能将这一时差恒定地保持到译 文发布完毕。实际情况是:在传译开始时,译员的译语产出总是落后于原语讲话,但是随着原语讲话的深入,译员在其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的帮助下,运用双耳语音内心填补完形、双耳语义配合互补技术,可以迅速地填补理解中的空白,并能够对原语讲话内容进行持续不断的有效预測。同时,由于 原语讲话语篇意义的明确显现一般要落后于字词和句子层 意义的显现,因此,真实场景下的同传译语发布会以不确定的时差时而领先于原语讲话、时而落后于它、时而又与之并驾齐驱。译员对这一时差幅度的把握往往会根据原语讲话的题材、体裁、语速、讲话的方式(念稿发言还是即兴发言)以及译员本人对原语的理解程度、译员的个人爱好等因素来确 定。译员们会将其幅度的大小控制在听众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不造成“冷场”为宜。
2.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对译员注意力分配的影响
交替传译时,译员的信息接收和译语发布是先后分开进行的,即:每一时间段译员只关注一件事。交传的这种工作方式有利于人脑的智力运作机制有效地计划和执行注意力的 集中和分配方案、控制注意力的方向和对象,避免译员传译 时因为“一心多用”出现顾此失彼、心力交瘁的状态。
同传时,译员的原语信息接收和译语产出是一对同步进行的“共时性”双作业活动。这一活动中来源语和目的语的声波会相互干扰,造成译员大脑的听觉和语言中枢对这种智力 运作方式的适应性障碍,进而影响译员大脑注意力的集中、分配,以及大脑对注意力的方向和对象的有效控制。(Badde-Iey, 2000:1 — 13:鲍刚,1998:267 —276)结果,这两套语音符号的可辨性降低,译员原语接收和译语产出的效能受到影 响。当译员试图将接收到的一定程度上已经模糊不清的语音 与语义建立起某种联系,以便形成词汇、句段乃至语篇层的意义时,由于顾此失彼的注意力对语言和副语言信息关注不够,导致语境提示的缺乏,进而阻碍译员对原语信息的理解, 而理解的困难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听辩的结果……。原语信息 的接收和听辨、对未现信息的预测、双语的转换和译语的发布、译语的监听与修正,这一连串如“疾风暴雨”般汹涌而至的多重任务相互交织、重叠、干扰,给译员带来持续不断越来 越多的压力,致使译员脑活动能量短缺,不能有效合理地分配注意力。面对源源而至的原语信息,译员若难以把握迅速、有效的译语组织、发布、修正的机会,将造成译语发布的困难甚至停顿。其具体表现为:译员在多重任务同时造成的巨大 压力下顾此失彼,结果只能说出“只言片语”,或是“胡言乱 语”,直至保持“沉默不语〜这一切在同传译员的训练过程中 是屡见不鲜的。
3.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译员的记忆方式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都要求译员拥有超乎寻常的记忆力,但两者在记忆的方式上仍有差异。交替传译为异步进行 的口译活动,交传时译员尽管有熟练的笔记技术的帮助,他 仍然需要在听辨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短时和长时记忆力,努力 将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的原语信息在脑中保留至译语发布 完毕。(Gile, 1995:168—169)因此交传译员需要有很精确的犹如“照相机”般的记忆力,这是交传译员必备的关键素质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交替传译的成败。
同声传译为同步进行的口译活动,译员在原语讲话进行的同时,紧随其后将原语信息翻译给目的语听众。这时,译员 只需借助瞬间记忆(偶尔也会动用短时记忆)就能胜任工作。
4.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现象
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在译语搜觅阶段都存在着译员思 维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现象。这一独特的口译思维程序与负载着隐性信息的关键词语浓缩形式有着一定的“不完全脱离”的关联,并且与那些本质上属于非语言代码性质的、负载着抽象概念、意像、情感、感受、直觉以及其他语言外信息的 各种载体有着“完全脱离”的关联。(鲍刚,1998:212 — 213)
交替传译时译员在原语讲话结束后才开始口译,他有较 充分的时间来完整地听辩和理解一段讲话的语篇意义,因而 易于在译语搜觅时丢弃原语词语外壳,专注于以目的语词语 为语言外壳再现原语讲话的意义,即进入巴黎释意派所推崇的“意义翻译”的理想境界。
与交替传译有别的是:同传译员总是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就开始翻译,因此,他很难完全摆脱刚刚听到的原文字词、句式的影响,将自己对原语讲话的理解即刻补充、完善到语篇层次。同传时,译员瞬间记忆力的跨度是有限的,如果译员接收到的原语字词不能立即与译员的语言外知识相结合,产生出具体语境下与主题相关联的意义,那么这些孤立的字词就会很快从瞬间记忆中消失。在同传实践中,当原语讲话刚 刚开始,或是当原语意义或情感的表述尚未充分展开,其内 涵意义无法即刻明确预料时,为了避免原语信息的丢失,同时也为了填补译语发布过程中因译员理解不足出现译语空白,译员必须在那些一瞬间无法概念化的语音符号从瞬时记 忆中消失之前,以代码转译的方式将它们迅速译出。因此,同传译员难于在脱离原语词语外壳的基础上,以完全独立于语言等值的方式进行理想的意义翻译,同传译文总会夹杂着一些机械代码转译后形成的语义等值。实际上,“同声传译的总和就是重新表达和代码转换。”(玛丽亚娜•勒德雷尔,1992: 198)
5.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译语发布及译语质量
(1)译语发布
交替传译时,译员在讲话人讲完一个段落、阐明一个观 点之后才开始翻译;因此,相对于同传,交传时译员有个有利条件,即:他在将原语信息译出之前,已经知道发言者的论点轮廓。这样,他便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根据目的语受众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对他业已领悟到的信息快速重组,然后以目的语受众习惯的方式筛选并组织起更好的译语表达。同一个译员当他从事交替传译时,其译语的发布会更顺畅、语言更简练、更富有逻辑性,译语质量也比较稳定,译员由于失误 和漏译需要对译语进行修正和补充的几率要小得多。
同声传译时,原语发言和译语发布几乎同步进行,译员不得不在刚刚获知原语讲话的只言片语,但其语篇意义远未 明晰的不利情况下,将语言知识与语言外知识结合起来,从原语词汇和短语意义出发,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对原语讲话欲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不断作出预测,为合理、准确的断句提供依据和保证。因为迅速而又准确的断句是译员掌握同传的主动权,使自己的理解从词汇、短语层迅速上升到句子、段落、篇章层的关键。译员“按照自己听到原文的顺序,不断地把句子切分成单个的意群或概念单位,再把这些单位比较自然地连接起来,翻译出整体的原意。”(张维为,1999:41)同传时,译员由于断句不当,造成译语滞涩甚至错误时,译员必须采取重译、改译、补译等措施迅速加以补救。
(2)译语质量
在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只有一次听辨的机会,译员用与来源语完全不同的目的语词汇和句式结构发布译语,并力求译语一次成型。译员目的语发布的速度、译语涵 载信息的密集度和准确性取决于译员的听力理解水平。影响口译译语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原语讲话内容的不可预 测性、译语产出的时间限制、原语讲话的题材和体裁样式、话 语结构、原语发布的方式(即席发言还是念稿发言)、原语信息的密集度、讲话人的语言水平、讲话口音、速度、声音接收 和传输设备的工作状况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译语的产出质量。(Gile,1995:172-177)
从事交替传译时.译员对原语讲话的理解相对比较完整,对其语篇意义的把握要好过同声传译译员,这便于他翻 译原语讲话的意义。交传译员可以较从容地发布译语,这有助于他控制译语发布的语速、语调和节奏,其译语中的代码 转译和逐字翻译的成分要比同一讲话的同传译文中的比例要小,因为他毕竟还有有限的时间来筛选、组织更好的译语 表达。一般情况下,交传译文比同传译文的可接受性高译员在传译过程中因失误而需要进行补救的时机相对来说要少, 译语较为通顺、达意,而且简练、富有逻辑性,其整体质量比较稳定,更加接近笔译的效果。
同传时,译员好似一位戴着镣铐的舞者,不得不以一种发言者强加的陌生的话语速度发布译语。所以同传工作的质 量更易受原语发言的速度和方式(即席还是念稿发言)的影响,译员很容易疲劳。同声传译是在原语信息不全时开始的, 其译语的产出既按照正常语速推进,又间或有试探、犹豫、等 待、解释、补充和更正。随着原语发言的展开,译员在听辨一 语义查检一代码转译的积累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语言和语言 外认知知识将孤立、零散的词汇(组)层意义连缀加工成符合 语境和交际常识的意义。也就是说:译员每个瞬间记忆跨度 所构成的单个较小的认识整体不断地进行着合并,小的意义单位不断地组合成较大的意义单位,较大的意义单位又相互 结合成更大的认识整体。这样,译员辨听到的意义单位便从 词汇、句子、段落层逐步上升到语篇层。随着译员对原语理解加深,原文的意义进一步明朗.译员的预测也随之变得更加 准确。当意义翻译和代码转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译员的译 语就变得逐渐流畅、鳥懂起来,这时优秀同传译员的传译有可能进入一种挥洒自如的“本能同传”状态,(张维为,1999: 2)从而使同声传译在国际会议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大放异彩, 译员也因此会获得目的语听众的普遍赞誉。
相对于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在原语听辨理解和译语组织发布的速度上对译员要求更高。同声传译几乎没有留给译员 任何思考的余地,为了能够迅速地组织和发布译语,译员必 须反应敏捷.掌握更加全面的口译技巧。然而就实际效果来看,同传却难以产出最佳译语。因为切分句技术的运用往往 导致译语意义重心的偏移,这时如果译员不能通过其它技术 手段加以弥补,则很容易导致译语结构松散、拖沓,缺乏整体 紧凑感。另外,由于译员紧随着原语讲话进行翻译,同传译文 容易受原语词汇和句式结构的影响,出现一些“洋泾浜”式的 译文。同时,由于预测失误、断句不当,或是由于译员在组织、产出译语时的犹豫、等待、更正、补充等行为,同传的译语发 布会常常出现错误、停顿、空白、遗漏或重复。因此总的说来, 同声传译的译文不如交替传译译文那么通顺、流畅、简洁、富 有逻辑性;而且同传译语的质量也不太稳定,同一篇讲话的 不同部分会因为原语讲话的语速变化、涵载信息量的密集程 度、内容的陌生与否、以及是否涉及较多的数字等原因,其译 语的质量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
6.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译语质量的评判
交替传译时,译员的工作质量可以即刻得到检验,译员 职业能力的高下一目了然。因为在目的语听众群中,包括讲话人、会议组织者和大会服务保障人员在内,总有一定数量 的听众既懂来源语又懂目的语。由于他们刚刚听完原语讲 话.因此译员一开口讲话,他们就能立刻判断出其译语质量的优劣。
同声传译时由于译语受众接收同传译文需要戴上耳机并选择频道,因而无法听到原语讲话的内容。而原语讲话人和精通双语的听众又不会去听同声传译译文(即使他们想这么做,由于双语语音符号的相互掩盖、干扰,他们也做不到), 这样,译语受众只能判断出译文是否通顺、流畅和传递着信息,至于这些信息是译员的即兴自我发挥还是忠实完整的翻译,他们并不知道,也就不能对译员的传译质量作出迅速、公正的判断。因此,同传译员中能够基本做到边听边说,但却听 得不透、不全,说得不准、不好的译员要比交传译员更容易充 当不被识破的“南郭先生”。由于同声传译的高难度、高要求, 导致合格同声传译译员数量不足,而当今社会对同声传译服 务的需求又旺盛不衰,这样,一些缺乏资质的译员总能找到用“武”之地。
7.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工作方式及其影响
(1)交、同传的工作方式对会议进程的影响
交替传译与自然状态下人们的口语发布有很大区别,它需要额外占用会议时间,显著延长会议、会谈的进程,进而影 响听众情绪和会议气氛,导致会议进程沉闷、拘谨、刻板。因此,这种口译方式不便在使用两种以上工作语言的场合采用。
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可显著加快会议进程,因此深受会议组织者的青睐。会议同传译员的译语发布与原语讲 话在目的语听众看来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此时译员扮演着类似于电影配音演员的角色。这种比较自然、足能以假乱真的 行为令听众们惊讶不已,啧啧称奇。听众惊羡的目光和热情的褒奖容易激发起译员的职业自豪感,促使他们更加专注地 投入工作。采用同声传译,尤其是采用会议同传的活动规模一般都很大,气氛庄重、严肃,译员们工作时端坐在同传箱里,这使他们看起来更专业、更象职业译员。
(2) 交、同传的工作方式对译员副语言信息把握的影响
交替传译对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要求不象同声传译那么高,一次活动的交替传译往往由一位译员独立完成,译员 有时需要对着话筒说话,有时却只要备有记录的纸笔就能完 成工作。译员近距离地直接面对着他的听众,便于他与讲话 人和听众之间的即时交流,使他更好地感受工作现场的副语言信息(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提高译语质量。
同声传译是一种在强大现场压力下译员注意力需高度集中的工作方式,它在普通听众的眼里异常神奇,但却使译员们疲惫不堪。因此,为了保证同传的质量,同传译员一般2 至3人为一个工作小组,以接力的方式轮流担任二十至三十分钟左右的口译,以利于译员尽快恢复体力。(Frishbeig, 1994:164 — 165)担任同声传译尤其是会议同传的译员必须端坐在封闭的同传箱里,透过玻璃跟踪原语发言、关注会议 的进展状况。译员通过耳机接收原语讲话:他对着话筒讲话, 其讲话又通过电子传输线路、耳机及波段选择器转达给听众。同传的这种工作方式便于译员间的互助合作,但却妨碍了译员同讲话人和译语听众间的直接交流,不利于译员对现 场副语言信息的把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传的质量。
8.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技术要求
巴黎释意学派主张:翻译活动必须摆脱原语语言形式的 影响,以完整地传递原语信息为目的。(玛丽亚娜•勒德雷尔,2001 : 11 一 12)交替传译是同声传译的基础,交传技术综合了口译工作中最为核心的技术,这些技术反映着译员在双语传译活动中最为基本的智力运作方式和译员的思维素质和天陚。职业同传译员大多先经过交传训练,能够胜任交传工作。但交传译员却未必是一名合格的同传译员,因为同传要求译员掌握更加全面的口译技术,拥有更加敏捷的原语听辨 ,解能力和更快速的译语组织表达能力,能对译语实施有效听。交、同传相通的技术主要包括:译前准备技术、原语听辨理解与记忆技术、代码转译技术、笔记技术、数字翻译技术、语音控制技术、译语组织技术、视译技术、应对策略等。 (鲍刚,1998:2沈一296;仲伟合,2001:31—32)
值得注意的是:1)笔记技术在同传中并非如交传时自始至终全程使用,而且同传时译员使用笔记的目的多是为了 帮助正在传译的同伴,并非都为自己所用。2)尽管交替传 译、同声传译都涉及到代码转译技术,但是由于同传时译员 总是在意义未明的情况下开始口译,其代码转译的对象不仅 仅包括数字、术语和专有各词,而且还包括部分一般性的无 法迅速进行具体语境下的意义转换的原语词汇甚至短句等。 译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译语出现大量空白造成冷场. 而不是将转换后的代码等值确定为译语的最终表述形式。
由于交、同传实施的方式不同.两者又各有其独特的口译技术。交传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是笔记技术,这是我们在译 员的口译实践中能观察到的交传的一个显著特点。同传除了需要运用与交传相通的以上技术之外,它独特的也是其最重 要的技术还包括:双耳分听(并有主导耳的强化)技术、原语 信息预測技术、切分句技术、试译技术,译语组织与修正技术、与同传小组内成员间的合作技术(如数字记录、术语查 检、译员轮换交接等)、同传设备使用技术等.其中最核心的 是双耳分听和切分句技术。(Moser-Mercer,1997:133 — 147; 鲍刚,1998:264 —296;张维为,1999:47 —113)
9.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对口译员的素质要求
口译的时间要求非常严格。交传时原语讲话一停,译员就必须立即开始传译,同传译员更得在原语讲话开始后仅仅 几秒钟的瞬间等待后,立即发布译语。口译时译员在强大的现场压力下“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译员大脑进行边听边记 或边听边说的传译活动时对所需调动的各种心智活动的快速协调能力、译员的原语听辨能力、目的语表达水平、专业素养、百科知识储备、译员情急生智时的灵感和智慧、译员的个人性格和多种才华等都能在他传译的过程中得到最全面、最充分的检验,译员职业能力的高下也能即刻见出分晓。
但是由于同声传译对时间的要求更高,译员需要同时处理更多更紧迫的多重任务,同传译员需要有比交传译员更高 的职业素养。与交传译员相比,同传译员需要拥有更加敏捷 的反应能力.他必须掌握更加全面的口译技巧,具有对原语 信息更快的听辨、处理能力和更加迅速的译语搜觅、组织、表 达能力。同声传译是口译的最高境界,因而口译从业队伍中 能够胜任同声传译工作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
结语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是两种既相似又各有其鲜明特点和优势的口译工作方式。对这两种口译形式的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口译理论的发展,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者的运作机制,以及它们各自所涉及的种种因素对其工作程序的影响。 探索和弄清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相似和差异,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口译、掌握口译、教授口译。
来源:网络;上海科技翻译;作者:张吉良
Copyright @ 2005-2020 南京同传翻译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