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口译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而在西方,“口译的职业化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1](P75)。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社会各界对会议口译这种 及时、高效的语言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媒体对有口译译员 参与的活动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公众对口译译员的关 注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们在对口译译员的精彩表现大加赞赏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口译作为一种高强 度、高难度的跨文化、跨语言脑力活动,其成败与否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口译译员的译前准备程度。译前准备充分的译 员往往表现出色,而译前准备不充分或者根本没有准备的译 员可能表现得差强人意,或者干脆就无法完成口译任务,因 为口译译员始终都是一个“ 一心多用”的人,他不仅要认真倾 听发言人的发言,而且要对发言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做 笔记,并在发言人结束发言之际,用目的语将发言内容迅速 地译出,而同传译员更是要同时兼顾听和说。在这一过程 中,译前准备不仅可以“有效消除译员在译前和译中产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其口译时承受的心理压力”[2],激活相关知 识图式,而且可以帮助译员从容、镇静、出色地完成口译任 务。因此,译前准备既是口译的一个“重要环节”[3](P59),又是译员必备的基本功。译前准备包括:
1. 熟悉口译主题
在中国,从事单一领域会议口译工作的译员寥寥无几。译员所要面对的口译领域可以说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科技、 商贸、经济、政务、司法、艺术、音乐等等。仅以科技领域为例,它又涵盖了诸多口译主题,如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航 天技术、环保技术等等。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事物、新发明、新现象、新术语更是层出不穷,这一切都为会议
口译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试想,一个对于IT技术完 全陌生的译员,怎么能胜任电脑芯片设计研讨会的翻译? 一个对于光疗法(Phototherapy) —无所知的译员,又怎么能胜 任牛皮癣光疗法最新进展报告的口译?
因此,在接到口译任务之后,译员应该及早熟悉口译主 题。译员可以向主办方索取相关资料,如公司简介、产品说 明、生产流程、日程安排等。同时,译员还可以按图索骥,自 己上网搜索补充资料,以增进对口译主题的深入了解。例 如,笔者在参加一次校企合作谈判时,由于事先了解到对方 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著名汽车企业,谈判的主题是探讨校企合 作的途径,尤其是该校如何从专业设置上迎合企业需求,开 设订单班,并定期向企业输送专门技术人才。所以,在译前 准备阶段,笔者就对汽车生产流程和相关工艺做了了解,所 以当该著名汽车企业总裁在谈到钣金加工(Sheet Metal Processing)、车载电脑(Vehicle Mount Computer)、喷漆 (Painting)前多达10道工序的清洁流程时,笔者都能应对自 如。这不仅赢得了与会双方的赞誉,而且也最终促成了该次 合作。再如,在一次创意产业创业论坛上,由于笔者事先了 解到其中一位嘉宾将就“创业不同阶段如何选择匹配的融资 方式及途径”这一话题进行发言,所以笔者查找了许多融资 方面的资料。因此,当该嘉宾谈到天使投资(Angel Invest¬ment) 、风险投资(VC,Venture Capital )、私募股权(PE,Pri- vate Equity)和首次公开募股(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时,笔者都能做到融会贯通、轻松应对。
2.讲稿准备
一般说来,讲稿有宽泛和专业之分。前者如礼仪祝辞等,由于其中有很多套话和固定表达法,如“现在,我宣布……国际学术会议隆重开幕”、“祝各位专家、学者万事如意、事业有成”等,通常经验丰富的译员都能驾轻就熟,所以即使 没有讲稿也能应对。而专业类讲稿如主题发言、分会场报告 等,则往往是对某个主题的深人探讨,所以,译员应想方设法 向口译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人索要相关讲稿,包括发言稿、论文集、光盘等。在无法获得上述资料时,译员至少也应该要 求主办方提供发言提纲(notes)或电脑幻灯片(PowerPoint)。 一家省级翻译协会甚至明确规定,如果主办方无法提供相关 资料,则拒绝承担口译任务。所幸的是,由于会展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展口译的准备工作也更加规范化了。译员有 时不仅可以获得完整的日程安排、会议指南,甚至还可以在事先得到装订精美的论文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获得了讲稿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因为还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发言人有讲稿,但实际 发言时心血来潮,在讲稿的基础上做即席发言。出现这种情 况时,译员如果事先巳经对讲稿十分熟悉,则大可不必拘泥 于讲稿,而完全可以大胆脱稿,认真听译。其二,发言人临时 更换讲稿。会议致辞一般要数易其稿,有时直到会议开始前 几分钟才最后定稿。所以,即使译员拿到了讲稿,也很可能 不是最新版的讲稿;官方代表也很可能临时决定不使用“代 拟稿”。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应该处变不惊,根据前期准备的 讲稿,沉着应变。其三,口译任务临时调整。比如,笔者曾参 加了一次化纤大会的口译活动,该大会又分设了发展论坛、 涤纶论坛、高新论坛、粘胶论坛、中国经济论坛、锦纶论坛、腈纶论坛等8个论坛。由于部分发言人因故无法出席,所以, 会议日程临时做了调整,有的发言人提前发言,同时还增加 了部分发言人。由于负责这些发言人发言口译工作的是其 他译员,所以,笔者事先并没有获得相关讲稿,而此时该译员正忙于另一个论坛的口译工作。笔者只好在发言的间隙抓 紧时间匆匆浏览了发言稿和相关的PowerPoint资料。虽然 只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但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所 以,译员不仅应该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且在时间允许的 情况下,也应该对同一会议中的其他发言人的资料做个粗略 了解,以备不时之需。
3.术语准备
国际性会议往往是相关领域最新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在这些会议中,新词新语往往层出不穷,而参加会议口译的 译员往往又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因此,这也为译员们提出了 新的挑战,而术语的译前准备也显得格外重要。在笔者参加 过的国际性化纤大会中,一个发言人一上台就说出了一长串 的术语:如碳纤维(carbon fiber)、PAN基碳纤维(PAN- based carbon fibers)、聚丙條腈(polyacrylonitrile)、沥青基碳 纤维(pitch-based carbon fibers)、母体(precursors)、聚合和 坊丝过程(polymerization and spinning processes)、氧化箱 (oxidizing oven)、“大丝束型”碳纤维(large-tow type)、每单位密度的强度和模数(the strength and modulus per unit density) 。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术语准备,译员一上台就可能出现卡壳的现象,更遑论成功地完成口译任务了。译员不必要也不可能具备和专家一样的专业知识,但是,必须掌握 足以理解和传达报告内容的术语和词汇。在通讯日益发达 的今天,译员不仅可以查找专业书籍、参考书、辞典、往届会议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相关术语及对应译文。译员甚至还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术语数据库”,在每次口译任务结束之后,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更新。此后,在接到相 关口译任务时,译员就可以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在有限的 时间内进行强化记忆了。
有些术语是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的,这也是译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国际会议报告人的时间短则20 分钟,长则30分钟,因此报告人尤其注重“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即简明易懂)原则[4],而简单易用的缩略 语无形中就成了报告人得心应手的工具。比如,在一次汽车 行业论坛中,报告人就使用了大量的缩略语,如ABS(Anti- Lock Brake System 防锁死煞车系统)、ADS (Adaptive Damping System,可调式避震系统)、ALS( Automatic Level¬ing System,自动车身水平系统)、ASPS (Anti-Submarining Protection System,防潜保护系统)ASR (Acceleration Skid control System,加速防滑控制系统)、ASS (Adaptive Seat System,全功能座椅系统)等。
还有一些通用类的缩略语,看似与会议主题并没有密切 的关系,但是随时随地都可能用得着。这类术语译员也应该 熟记在心,临场才能迅速做出反应。如ICBC(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工商银行)、BOC(Bank of China, 中国银行)、CPPCC(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中国政协)、CCPIT(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中国贸促会)、CIFIT (China International Fair for Investment and Trade,中国国际贸易 洽谈会)、UNESCOC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
4. 了解服务对象
口译服务对象通常包括发言人、嘉宾、听众等,大型国际 会议的听众往往是业内人士。因此,译员在口译时应注重专 业术语的准确程度,因为国际会议将是他们把握业界最新动 态的窗口。而对于发言人和嘉宾,译员应该尽可能获得他们 的姓名、性别、职务、头衔、服务机构、国籍等信息。如果有可 能的话,译员应该在会议开始前向他们索取名片或上网查找 他们的履历、服务机构等,以减轻现场口译的压力,尤其是防 止忙中出错的尴尬。英语译员尤其应该注意那些与英语发 音规则不符的人名与地名,如荒金兆典(Yoshinori Aragane)、佐野栄纪(Sano Sigetoshi)、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等。外交部翻译戴庆利就曾经被“沙姆沙伊赫”这个地名难倒过,无论她怎么努力用英语发音规则拼读这个地 名,她就是无法让对方理解“沙姆沙伊赫协议”。[5]
对于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含义的头衔,译员也应该小心谨慎。比如,现任美国国务卿赖斯曾经担任过斯坦福大学教务 长(Provost),而在爱尔兰,Provost则常用作“大学校长”之意,如圣三一大学(Trinity College)校长在英语里就称为 “Provost”。同样的,在翻译圣三一大学校长时,我们也不宜 使用通用的大学校长译名“President”。
另外,译员还应及早熟悉发言人的口音。参加国际性会 议的代表一般来自五湖四海,比如,笔者就曾经为来自阿拉 伯、安哥拉、巴布亚新几内亚、比利时、奥地利、德国等国的专 家、学者担任过口译,其中有一名学者甚至中过风,他们千奇 百怪的口音确实给口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只要 在会议开始之前,译员能够找到发言人所在国的语音资料做 热身,而且能够积极参与会前的接待工作的话,相信还是可 以顺利完成口译任务的。
5.装备准备
或许有人会说,口译就是口译,何来装备?其实不然。和许多工作一样,口译也需要特定的装备,只不过这些装备 非常简单,无非就是笔记本、笔(特别是按压式的圆珠笔)、通行证等等。然而,有些译员恰恰是因为疏忽了这些而造成了 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有一位译员在大会开始之际拿了两张 打印好的译稿到讲台上口译,没想到演讲人临时更换了稿 件,译员只好在写满字的稿件上做笔记。虽然过程“有惊无 险”,但是足见口译装备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曾担任 过邓小平英文翻译的高志凯先生说:“我通常会在西装的内 口袋里装5支圆珠笔,三个笔记本,以备万一。”“我必备两样东西:清凉油和风油精。会见前风油精涂太阳穴,清凉油涂鼻下,保持绝对清醒。”风油精倒未必,但是笔记和圆珠笔 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临场之际找不到笔和笔记本,不仅徒增尴尬,而且也会影响口译发挥。为了方便来回翻页,英国外 交部首席翻译林超伦先生甚至专门为口译工作定制了“带有 活页圈的笔记本”。同样,在某些重大口译场合,通行证或口译证也是必不可缺的。如果因为一时疏忽而被拒人 场,那就可能会对整场口译产生恶劣的影响。
总而言之,译前准备是会议口译的必备环节,译员不仅 需要“平时勤烧香”,而且还应该“临时抱佛脚”,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有备无患”,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口译情况。
参考文献:
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5.
张吉良.论译员的口译准备工作[J].中国科技翻译, 2003,(3):13-17.
方凡東.好易学英汉口译[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2000.
王绍祥.口译应变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04,(1): 19-22.
黄潇.为国家领导人作翻译,逼你进步——外交部英文 高翻戴庆利在暑期翻译训练营的演讲[J].科技文萃, 2005,(11):113-114.
高志凯.给小平同志做翻译[J].人事天地,2007,(11): 8-9.
林超伦.实战口译(学习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04.
王绍祥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Copyright @ 2005-2020 南京同传翻译公司 版权所有